教案

師說教案

時間:2021-01-03 08:21:20 教案 我要投稿

師說教案

  擬定好教案能有效開展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效率。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師說教案教案,一起來看一下吧。

師說教案

  師說教案

  一、導入新課

  儒家經典《論語》中有句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边@句話表現了被后人譽為“萬世師表”的孔子虛心好學的精神?梢哉f從師學習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中唐時期的大文學家韓愈在他的文章《師說》中就為我們深刻探討了這一話題。

  初中階段我們已經學過柳宗元《捕蛇者說》、韓愈《馬說》、周敦頤《愛蓮說》等帶“說”的文章,那么“說”這種文體有何特點呢?

  “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皫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問:大家通過預習,誰來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古之學者必有師!

  二、師生朗讀,涵詠其中

 。1)教師示范朗讀、背誦

 。2)學生自讀(2分鐘。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和語勢。)

 。3)學生代表朗讀,師生共同糾正(3人,每人一段)

 。4)教師領讀,學生感悟。

 。5)學生代表朗讀(還是原來的三名同學)

 。6)學生齊讀課文

  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內容

 。ㄒ唬┛傉搹膸煹牡览恚ㄕ骊愂鰪膸煹谋匾院蛽駧煒藴剩

 。ǘ┡挟敃r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正反對比論證)

 。ㄈ┰ト藦膸煹膽B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舉例論證)

 。ㄋ模┱f明寫作原因

  三、第一段(正面陳述)

 。ㄒ唬⿲W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

  解決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ǘ┩ㄟ^朗讀,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2)概述教師職責和任務: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表明從師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終不解矣。

 。4)提出擇師標準和原則: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四、第二段(正反對比論證)

  本段以感嘆發端,攜著批判的鋒芒!皫煹馈蔽ㄆ涫鳌熬靡印,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

 。ㄒ唬┐硕闻c上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通過針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論點。

  解決重點實詞虛詞、特殊句式

 。ǘ┑诙稳M對比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擇師教子,自身恥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論點

  對比雙方

  雙方表現

  對比角度

  最終結果

  作者態度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

  縱比

  圣益圣

  反問語氣

  今之眾人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愚益愚

  擇師教子,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自比

  小學而大遺

  否定責備

  自身恥師,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橫比

  尊卑貴賤

  與智力高,下成反比

  強烈諷刺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五、第三段(舉例論證)

  圣人從師學習,轉益多師

  新型的師生、師道關系

  六、寫作動機(韓愈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

  介紹作家作品及創作背景

  課文最后一段鼓勵李蟠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時寫的。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監。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以及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

  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七、課外拓展

  1、韓愈強調的“師”和今人有何不同?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的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2、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有何局限性?

  對教師職責的明確規定/擇師的態度和標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

 。◤娬{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

  局限性:學的是“六藝經傳”,習得是儒家之“道”

  八、熟讀課文,力爭背誦。

  完成課時作業

  師說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傳、師、從”等多義實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正確認識文中有關“尊師”與“重道”的觀點。

  3、認識教師的作用,從師的意義,以及能者為師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讀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重點】

  1、學習第二段,掌握對比說理的方法。

  2、準確把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敝小皫煛迸c“道”的實際內涵。

  3、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從“傳道”的高度去認識韓愈反對流俗見解的巨大勇氣和斗爭精神。

  【教學方法】

  1、點撥法(對學生通過自讀、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讀課文時留下的問題進行啟發和點撥)

  2、激疑、討論法(教師對文章內容進行激疑,開啟學生思維,然后學生充分討論后明確。如對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師”“道”問題的理解)

  3、探究閱讀法(如對本文中心論點的探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題

  1、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2、韓愈及古文運動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現在廣東潮州)刺史、國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編為《昌黎先生集》。

  “古文運動”是唐代文學史上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六朝以來泛濫的浮靡文風而發起的。韓愈和柳宗元是這場運動的主將。他們主張文章要像先秦兩漢散文那樣言之有物,要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單純追求形式美、內容貧乏的駢驪文章;主張語言要新穎。對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詞”“言貴創新、詞必已出”。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放課文錄音或教師范讀

  三、學生集體朗讀課文,糾正字詞的錯誤讀音

  出示投影:

  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讀音正確的項。

  A.襄(xiāng) 句讀(dòu) 針砭(biàn)時弊

  B.萇(zhǎng)弘 聃(dàn) 或不(fǒu)焉

  C.貽(yí) 諛(yú) 不拘(jǖ)于時

  D.蟠(fán) 六藝經傳(zhuàn) 郯(tán)

  答案:C

  四、指定四名學生朗讀課文(一人一段),注意讀準停頓

  如:惑/而不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從/從師之

  點撥:停頓是指人們在說話或朗讀時,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間所作的或長或短的間歇。停頓往往與句子結構一致(一般應在主謂之間、動賓之間、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稍作停頓);與詞語結構一致;與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疏通全文

  六、思想內容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局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也是了不起的進步。關于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著民主、進步的光芒,針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余地。

  七、論證結構

  本文的觀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并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第一段,從正面闡發中提出觀點,為批判“士大夫之族”恥于從師確立理論根據。

  第二段,正反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為例,進一步論證觀點。

  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由,贊揚李蟠時又強調了他的觀點。

  本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擺得充分,道理講得透徹,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八、本文語言上的特點

  1、整句散句結合。

  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兩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教案】相關文章:

師說教案4篇03-13

【精華】師說教案四篇03-26

師說名著讀后感范文03-09

《秋天》教案03-27

《吆喝》教案02-28

《孔乙己》教案02-26

《鳥語》教案09-16

《頤和園》教案09-12

《釣魚》教案08-04

《蜜蜂》教案07-04

亚洲午夜在线播放_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福利在线观看_亚洲欧美自慰一区二区三区